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>正文

最残忍的家庭教育:把听话当懂事,把乖顺当教养 当前简讯

来源:男孩派    时间:2023-06-02 05:00:45

最残忍的家庭教育:把听话当懂事,把乖顺当教养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#夏日生活打卡季#

好的家庭教育,不是一味要求孩子听话、懂事,而是用无条件的爱和正确的三观去滋养孩子。

唯有这样,才能培养出独立、有主见又内心丰盈的孩子。

作者 | 枫子

最近被一个妈妈的教育暖到了。

妈妈带着双胞胎要出门时,妹妹突然哭闹着要跟姐姐换外套。

因为之前妹妹已经换了一次姐姐的外套,这次妈妈一口拒绝了她。

一旁的姐姐不忍妹妹哭,便再次做出让步。

妈妈看出姐姐是在委曲求全,便告诉她不需要这么“乖”:

“妈妈希望你把这个东西给妹妹,是因为你不喜欢这个颜色,而不是因为她哭,你想让着她,就委屈自己。”

因为在妈妈看来,孩子表现出来的讨好、听话,并不是真的懂事,只不过是压抑自己,成全别人而已。

是啊,可现实中,很多父母总想让孩子听话,乖顺,少任性,多体谅,也认为这就是懂事、有教养的孩子。

但懂事从不等于顺从。

把听话当懂事,把乖顺当教养,省心的是父母,受罪的是孩子。

曾在知乎上看过一位网友的故事。

从小,父母就要求她必须乖巧听话,因为在父母看来,这就是懂事。懂事的孩子才会被别人喜欢,受欢迎。

她清楚地记得,7岁那年,亲戚小孩不经她同意,就玩起了她最心爱的海贼王手办。

她不情愿,父母就指责她不会做大姐姐,叫她要分享,要大方。

好不容易等到亲戚要离开,小孩却怎么也不肯还她手办,她着急要去抢,父母不仅不帮她,还一个劲地叫她要让着小弟弟。

因为要听话,她一次次迁就别人。

因为要乖巧,她一次次委屈自我。

明明很喜欢一件衣服,却不敢吭声,温顺走开;

出门逛街,也从来都是听从家人的安排。

她说:“我不敢提要求,更不敢麻烦别人。”

但这样的“懂事”,并没有让她变成一个懂事理、受欢迎的人。

相反,长大后的她,成了一个疲惫不堪的“老好人”。

乖孩子的懂事不是真的“懂”了,更多的是出于“不得不”的无奈。

把听话当懂事,一味要求孩子听话,只会扼杀孩子的话语权,抹杀孩子的自主意识,让孩子一辈子都在委曲求全。

把乖顺当教养,一味要求孩子忍让,只会压抑孩子的正常需求,阉割孩子的自我感知能力,让孩子低自尊,低自我价值感。

听话和乖巧的背后,是满满的“委屈”和“不快乐”。

教育的本质不是让孩子听话,而是让孩子懂事,听话和懂事是完全两个概念。

那么,什么是真正的懂事呢?

有一个男孩,父母早年离异,三姐弟跟着母亲一起生活。

为了孩子,妈妈每天要打两份工,日子过得很辛苦。

每次家里难得吃肉,男孩却特别不让人省心,总是咬几下就不吃了。

有一次更过分,妈妈好不容易借钱买了几只鸡腿想让孩子改善一下伙食。

不曾想,这个男孩只咬了几口,就把鸡腿扔到地上。

生活那么艰难,孩子还如此不听话,妈妈一气之下就拿起棍子打了这孩子一顿。

打完孩子,看看地上的鸡腿,妈妈舍不得浪费,就捡起洗了自己吃掉。

长大后男孩回忆起这件事,他说:

“其实是想让妈妈也吃一口鸡腿。”

因为他知道,只有把鸡腿弄脏了,妈妈才舍得自己吃掉它,不然妈妈总是只吃咸菜,不吃肉。

这个看起来不懂事,但却很懂事的孩子,就是周星驰。

真正的懂事,从来不是以讨好他人为目的,而是孩子一个自我觉察的过程。

真正的懂事,也不是无尽的隐忍和顺从,而是孩子发自内心的选择,自发地去体谅、去承担。

这种内化的懂事,才能让孩子成长成人。

还记得《以家人之名》里的李尖尖吗?

她有一个允许她任性,撒野,甚至闯祸的爸爸,但她却没有被宠坏,反而特别懂事。

因为爸爸给了她满满的爱,小小的她,也就充满了爱心,富有同理心。

因为爸爸很照顾她的情绪,她既懂得照顾他人,又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。

因为爸爸的包容和接纳,她特别明事理,好说话。

所以,培养懂事的孩子,从来不需要孩子退让、妥协。

父母先懂事起来,孩子自然会在父母的浇灌下,变得懂事和成熟。

教育心理学曾对“懂事教育”进行定义:

“懂事教育主要说的是孩子对一种自我方向感和自我定位的把握,孩子能根据自己的情况,对自己的人生及当前目标有一个清晰的把握。”

也就是说,“懂事”并不是大人按自己的满意度为孩子贴上的简单标签。

“懂事”更像是一个动词,是“看懂事情”的能力。

高情商的父母,从不培养听话的孩子,而是培养孩子懂这4件事。

1. 懂为人

有句话说得好:“为人处世,人品是最硬的底牌。”

一个有修养的人,总是会在不经意的细节中,让人好感倍增。

想起高中一位同学,成绩常年垫底,也没有什么特长和优势,高中毕业后就去打了工。

因为时常有贵人相助,不仅开了家小店,后面更是做成超市,如今生活过得很不错。

他说,之所以有今天,多亏了妈妈。

从小到大,他母亲就教他三件事——礼貌,守信,助人。

在家,妈妈教他餐桌礼仪,文明用语;在外,妈妈教他守规则,讲礼貌;

当得知班上有个穷孩子不能参加春游时,妈妈鼓励他拿出压岁钱帮那位同学交了费用。

发现他因为玩游戏而忘记和同学打篮球的约定时,会要求他郑重向同学道歉,并保证不再犯。

也正因为从小养成良好品行,他的人缘一直好,总是有人因为信得过他,而帮助他,关照他。

修养,是一个人行走世界的通行证。

父母给孩子什么样的修养,孩子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。

2. 三观正

有句话说得好:一个人的三观,决定了他的价值。

教育的终极目标,就是培养一个三观正的孩子。

还记得前段时间因造同学黄谣 、P不雅图片牟利被南华大学开除的何某吗?

在众人眼里,何某努力勤奋、品学兼优,还拿过多个奖项,并且荣获中科大研究生的保送资格。

但私下里,他却把女同学的照片,P成色情照拿到外网贩卖,甚至进行色情比赛。

最终,他亲手埋葬了自己未来——保研资格取消,退回到高中学历。

何某的经历,给了很多父母一个警醒:只重视成绩,不重视三观培养,就是给孩子的未来埋坑。

因为一个人的结局,早就写在了他们的三观里。

一个在学习上考满分,在做人上考零分的孩子,终究走不远。

教育路上,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三观,就是点亮孩子人生路上的一盏灯,陪伴他通往更美好更明亮的远方。

3. 懂感恩

去年暑假,山东枣庄,有个11岁的小男孩圈粉无数。

当别的孩子都在玩耍时,他在三个摊位前忙得不可开交。

早上7点准时开张,爸爸在屋里制作食物,他在摊位上招呼买卖。从切饼、上称到包装,整个过程一气呵成,娴熟得像一个大人。

有人问他:“会累吗”?

小男孩回答:“再累也没有爸爸累,没有苦就没有甜。”

有人夸他是个好孩子。

小男孩说,哪有什么好孩子,都是锻炼出来的,我干这个,是因为能帮爸爸分担一下。

谈及未来的想法,小男孩更是说:“想好好学习,希望能走出一条路,让爸爸过上好生活。”

在男孩身上,看不到对生活抱怨,只有对爸爸辛苦的理解和感恩。

自始至终,虽然又忙又累,但男孩脸上却一直洋溢着微笑。

为什么要教孩子感恩?

我想这就是最好的答案。

会感恩的孩子,不仅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,还懂得去分担。

会感恩的孩子,在爱与被爱中,永远对生活充满热情。

4. 管理情绪

综艺节目《不要小看我》有这样一幕。

一个叫雷雷的小朋友,情绪一上来,就拿起玩具扔向别的小朋友。

张萌连忙厉声呵止,雷雷的情绪却更加崩溃,直接朝着张萌扔垃圾桶,扔玩具,用暴力与张萌激烈对抗。

场面一度失控。

而这一幕,其实在无数家庭也上演过。

我们给孩子讲道理,孩子却半句都听不进去;

我们冷处理,孩子依旧哭他的,闹他的;

我们严厉制止,孩子更激动、更失控。

《情绪智能》一书中写道: 

“孩子情绪表现最强烈的时候,也正是情绪管理训练的最佳时机。” 

其实,很多孩子发脾气,并不是脾气不好,只是不会情绪管理。

孩子情绪激动时,父母首先要保持冷静,别着急回应孩子的情绪。

然后,平静地和孩子沟通,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情绪,并表达理解。

被接纳的孩子,才能把父母的话听进去。

最后,才是教孩子控制情绪,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,思考解决方式。

做好孩子的情绪教育,教会孩子情绪管理,他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,融入社会。

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,但有质量差别。

决定质量高低的,不是父母的学历、收入、地位等,而是对孩子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。

当今社会,我们都希望孩子更优秀,更出色,但常常忽略了,教育的根本,是要先育人。

养育孩子,不要磨平孩子身上的棱角,让他只会压抑自己,去讨好社会。

而是要丰盈孩子的内心,培养孩子可贵的品质,让他既有自己的主见,也有善待他人的同理心。

点个赞吧,希望父母都能养出一个有教养、三观正、懂感恩、好脾气的孩子。

X 关闭

推荐内容

最近更新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南非五金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3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